互联网并不创造价值
互联网的本质是媒体,是渠道,是工具。他是内容的载体,而不是内容的生产者。标题本身表述的是这个意思,没有哗众取宠的意思。
不过我这里要说的不是互联网本身,而是“互联网模式”/“互联网思维”。
互联网思维本身是一个含混的概念。关于它的定义,有很多讨论和阐述,也有一些专门的书籍。我在这里并非想对它进行准确的定义和分析,只是想片面地说一些自己的想法,或者说,吐槽。
大约从2013年起,创业公司开始言必称“互联网思维”,然后在2014年愈演愈烈。好像你办公司没有践行互联网思维就不好意思跟人家说话。可是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个什么东西,他的价值到底在哪里?
2014年,较多地接触了一些创业的朋友,参加过一些各种各样的投资见面会,仰视过各种意气风发、成竹在胸的创业带头人。大家在谈到互联网思维时,无一不是把它奉为信条。用户黏度、日活、流量变现,这些名词随时都挂在嘴边。对用户心理的把握和挖掘,对传播效应和速度的追求几乎就是全部。
可是,这种思维模式解决了用户的什么真实需求?创造了什么价值?真正的价值,是否是“互联网思维”创造的?
我觉得不是。互联网模式本身并不创造任何价值。它的核心,是传播、互动 ...
断舍离与GTD
这两天没事时翻了翻《断舍离》一书,觉得有点意思。随手记录下感想。
何谓“断·舍·离”“断舍离”,来自于瑜伽中“断行,舍行,离行”的哲学。这个概念,由日本的“杂物整理咨询师”山下英子提出。
断,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,是舍弃无用的废物离,是脱离对物品的执着断是从入口处做取舍,舍是在出口清理堵塞,离就是反复实践前两者来实现通畅的新陈代谢。
最根本的思想是要摆脱对物品的执念,很有“空即是色,色即是空”的感觉。那些你舍不得放弃的物品,舍不得放弃的人和事,是否是你真正需要的?
GTD 的核心理念GTD = Get Things Done
在我另一篇随笔中曾提到,GTD的核心内容,其实只有两条:
随时收集/清空收件箱
清空大脑,关注任务清单
GTD 是一种时间管理的理念,是一种把大脑从繁杂事务中解放出来的方法。
** 断舍离是人生态度,GTD 是行为指南 **
二者都是为了解放自我。杂物整理的目的是空间的自由,时间管理的目的,是时间和大脑的自由。
“断舍离”通过整理杂物来整理人生,GTD 通过清空收件箱来使你的任务清单井井有条。二者的共通之处就是,清空环境,清空杂念,从而过上 ...
二十四史都是谁
“二十四史”是学习历史最常听到的词。他们都是哪些书呢?
百科上这样说:
二十四史,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,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,故又称“正史”。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,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(1644年),计3213卷,约4000万字,且统一使用分本纪、列传的纪传体编写。
所谓正史“正史”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唐代编修的《隋书·经籍志》:“世有著述,皆拟班、马,以为正史”。后来清乾隆皇帝钦定“二十四史”,从此正史就专指二十四史。
这二十四部史书是:史记、汉书、后汉书、三国志、晋书、宋书、南齐书、梁书、陈书、魏书、北齐书、周书、隋书、南史、北史、旧唐书、新唐书、旧五代史、新五代史、宋史、辽史、金史、元史、明史。
民国初年,将《新元史》或《清史稿》列入正史,称“二十五史”,如果将两部史书均列入,则又有“二十六史”的说法。
正史的体例《史记》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。在《史记》之前之后,史书的体裁名称多种多样,《史记》的牛逼之处在于,从它之后,所有的“正史”,就都长这个样子了。
因此所有“正史”都是纪传体,大致都包括这些部分:
本纪
本纪就是帝王的传记,或虽无帝王之名但有帝王之 ...
Chrome 扩展 “Butterfly Sharing” 更新并开源
五年前为了自己用着方便,写了个小小的Chrome扩展:Butterfly Sharing
名字很土,完全是顺手摸了个图标加个名字就放上去,然后就懒得改了。
简单介绍下它的功能:
缩短网址。比如你正在浏览 http://www.jianshu.com/p/2f737f8fe75f ,点一下扩展按钮,就可以变成这样: http://t.cn/RwNrNHA。用来记录和分享就容易一些。
分享到SNS。比如刚刚那个网址,可以直接变成 初出茅庐的IT人员,怎样才能做好项目经理? http://t.cn/RwNrNHA,你可以点一下按钮就直接把这段文字分享到微博、开心网、facebook什么的,或者拷贝到邮件/聊天工具中发给朋友,因为网址简短,它不会破坏你的版面。
短网址引擎可选择,现在支持 goo.gl,t.cn,等等
支持二维码。这样你在电脑上看到一个很好的网页,想发到手机就很方便了。
项目开源
扩展发布于 Chrome 应用商店,兼容猎豹浏览器。
代码开源,托管于 GitHub。
这个扩展最初是修改自 goo.gl shortener,因为 goo.gl 需要翻墙,用起来 ...
初出茅庐的IT人员,怎样才能做好项目经理?
现在的你是一张白纸。
定型过早不可取,而且项目经理和产品经理都是需要一定阅历和积累才能做好的。幸运的是,环境给了你发展的机会,允许你在至少三条路上积累经验。
从三个方面来说。
第一,产品经理公司安排你做需求。这个任务,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是产品经理方向。那么,你首先需要学习的是,如何将需求描述清楚,让开发人员理解。
其次,多玩玩各种产品。不局限于你所从事的项目或行业,而应该把所有你能接触到或找到的产品都拿来玩玩,开拓眼界和思路。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,主要就是积累见识。见效慢,但却至关重要。因为,在你能准确表述需求之后,就需要去发现和设计需求,这个没有足够的知识面是做不来的。
说到准确表述,除了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外,需要掌握各种原型工具的使用,需要了解用户习惯。这既然是你的本职,想必公司也给你提供了相关的培训或资源,不多说了。
第二,项目管理虽然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。目前国内的软件公司,尤其是中小型公司,二者常常合二为一。或者说,即使没有合二为一,老板也常常是直接问产品经理产品的生产进度。所以,你作为产品经理(或助理),想学习如何做好项目经理,至少知道项目经理该做些什么 ...
三皇五帝(二)
办大事者,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。——曾国藩
司马迁借史论道,说什么不说什么,其实都很有深意。在五帝本纪一篇中,其他寥寥数笔带过,却对尧舜大书特书,意图其实是很明确的。
不过单就五帝一篇,司马迁自己也说明了在正规的史书中,最早有记载的只从尧开始。再古的就大多只是民间口口相传,有的真伪难辨,有的故事不够“雅驯”,所以这里也许只是因为素材不足而未能详细记载。
作为《尚书》开篇的第一位,尧也充满神话色彩。传说他的出生,就是人妻庆都梦中与赤龙交合感孕,怀胎十四月得尧……有没有很熟悉的感觉?圣人圈特别流行这种酷炫的出生方式,比如诞辰刚刚过去不久的那位西方普遍崇拜的神的儿子。
帝尧,姓伊祁(从母),名放勋,陶唐氏,又称唐尧。母亲庆都,是帝喾第三名妻子。帝喾闻报得子本该十分高兴,可是却正逢母亲去世,服丧三年。尧只好和母亲一起,在外祖家一直生活到十岁才来到父亲身边。起初,帝喾的继承人是尧的兄长帝挚。十三岁起,尧辅助兄长,封于陶,十五岁迁至唐,因此称陶唐氏。十八岁,兄长挚老大做不下去了,尧于是接过了兄长的权杖,开启了一个崭新时代。
帝尧在位近百年(98年)。期间制定了最早的历法,勘定了春分、夏至、秋分、 ...
三皇五帝(一)
三皇五帝这个词是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。可他们都是谁呢?
在具体到人名之前,我们先看看“皇、帝、王、霸”都什么意思。《管子·真法篇》这么定义:“明一者皇,察道者帝,通德者王,谋得兵胜者霸”。虽然近代有观点认为《管子》并非管仲所写,但是这个定义应该基本上描述了当年人们对皇、帝的定位。
而秦王赵政一统天下后,认为自己是开天辟地以来独一无二的君主,王什么的已经无法彰显其伟大,于是把“皇”、“帝”合而为一,造出了一个全新的称号“皇帝”,自封“始皇帝”。
三皇五帝具体是谁说法并不一致,一般来说,他们是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朝代“夏”之前的君王。
三皇的说法,常见的有燧人、伏羲、神农(炎帝)或伏羲、神农、黄帝。而《史记》中,李斯上奏则称天皇、地皇、泰皇(人皇)。
我们只要简单地知道三皇是人类奉为先祖的三位神明就好了。
相对三皇是神明,五帝则归为凡人。跟三皇一样,五帝也有多种不同的说法,这是因为,在五帝的时代其实并没有帝王、君主的说法。他们在当时就是各个氏族、部落的首领。是后人出于对他们的尊敬、将其神话,尊为神明、帝王。而各个部族、各个不同地理区域的文化,崇拜对象的不同、记录方式的不同,演化出了各种不 ...
马斯洛需求层次不会告诉你
本译文原文由《哈佛商业评论》中文版独家授权,不得用于商业行为,转载请注明译者、出处
译者:三角猫(本人)
原文出处:哈佛商业评论
译文出处:译言网·哈佛商业评论小组(哈评官方合作)
很多领导者都曾有意识地,或者更可能地是在不知不觉中应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。根据马斯洛的观点,人总是要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,如食物,水,住所和安全,才可以通过进入更高层次的需求,比如自我实现,来进行激励。
这是世界上最知名的激励理论。在帮助人们满足处于马斯洛层级中较低层次的需求方面,这个理论一点也没错。在工作条件和安全方面进行改善是非常值得称道的正确的事;看到人们有足够的食物和水,以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是很人道的做法;带领人们离开街头,进入到健康舒适的环境中是得体的。
但是实际上,人们更可以随时随地地体验到更高层次的满足。尽管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如此广为人知,可是其实并没有可靠的真实数据来支持这一理论。现代社会科学,尤以爱德华·德西博士进行的数以百计的关于“自决”理论的探索,以及数以千计的相关研究为代表,认为有更普适的三个心理需求。
如果你想从这些最新的科学理论成果得益,而不是抱住马斯洛需求金字塔不放,那么 ...
写作是更好的阅读
简单地读一本书的时候,很多段落只是滑过,事后不会留有任何印象。而整本书读完,也只能记得大概。如果是历史书或小说,可能隐约知道它讲了个什么故事,最多对一些精彩段落记忆深刻。而故事的整体脉络,人物关系,文字之优美,即使有印象,几天之后也就忘记了。
于是我们开始做笔记。用各种圈圈点点把重点部分画下来,精彩的文字进行摘抄。到了信息时代,这种工作更加便捷,两个组合的快捷键就可以飞速完成。一天天下来,打开笔记本,似乎也积攒了一个可观的知识库。
但这些知识都只是囫囵吞下去而已。
写作可以有很多目的。不是作家,文笔也不足以流芳百世,那么对我来说,写作就是更好的阅读。
如果要把一个故事或一个知识,讲得条理清楚,阅读通畅,需要对素材做大量的分析、考证。对写出来的东西,也要反复斟酌。一个用词的选择,一句话出现的位置的调整,一段素材的取舍,都无法像简单阅读那样一扫而过。
当一篇文字完成时,呈现给读者的也许只是数百字,几分钟的阅读时间,背后却可能需要花费数日,查阅几千字的资料并反复印证,最后将这些资料浓缩在短短篇幅之中。
比如读春申君。如果只是浏览《春申君列传》一篇,没有办法知道楚国的兴衰史,也不会知道后宫 ...
读史开始
这个系列的起源是某次在朋友家做客,看到一本《资治通鉴》,信手翻开,随口给小孩讲了几段。
从朋友家返回,觉得很久没认真看书的自己,其实可以把这些书好好读一遍。于是在Coursera报了台大吕世浩老师的《史记》读书课程,随着课程的进展,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愈加浓厚,同时萌生了把读到的东西记录下来的想法。于是就有了第一篇《侠客行·聂政》。
零敲碎打写了几篇之后,大约一个月前开始打算把它认真写成一个系列,并按照简书的建议保持每周一两千字的进度。内容方面,暂时以《史记》和《资治通鉴》的记载为主,一是读书,二是练笔。想到什么就写什么,不会严格按照原书顺序。内容可能是某时期的历史知识(知识篇),某人物的故事传说(故事篇),也有可能只是照书直译。随兴所至而已。
比如,战国四公子,之前已写过一篇春申君的轶事《李园乱楚》。之后,还会继续写四公子的时代背景、人物关系,事件脉络等等。再往后,也许会用不同的方式再写另一个系列,就叫《给孩子讲的历史故事》,以课本的顺序来写。希望能让记忆中枯燥的历史课多一些趣味。
作为工科男,对文史本身并无很深的了解和研究。写这些东西完全是出于学习和兴趣的驱动,但是行文一定是参考查阅所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