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时明月:荧惑守心
《秦时明月之君临天下》开播。凑热闹写写秦始皇。
三桩异象千古一帝最初是明代思想家李贽对秦始皇的评价,语自《藏书·世纪列传总目》。无论秦始皇如何残暴如何自大,千古一帝这个称号还是当得起。
秦始皇姓赵氏,名政。十三岁即位,三十九岁称帝,在位三十七年,五十岁崩。
题图那只手正是始皇帝赵政,手中两片竹简,应该是阴阳家呈上的预言:“三六东郡,荧惑守心”。本季动画第一集标题“荧惑守心”就是从这儿来,可它是什么意思呢?
这两句说的,是始皇帝临终前的天降异象。秦始皇三十六年(前211年),连续三件怪事出现,且预兆都直接指向始皇。始皇因此惶惶不安。后来的出巡也是为了化解这些凶象。却不料在出巡路上就一命呜呼了。
三件怪事第一件,有火流星坠落于东郡。火流星自古便是大凶的天象。这颗流星落地为石,然后就被百姓在上面刻上“始皇帝死而地分”。始皇派人逐户查问,找不出始作俑者,一怒之下把陨石落地附近的居民杀了个干净。
第二件便是这“荧惑守心”。
荧惑守心“荧惑”是中国古代对火星的称呼。古代东西方似乎都把火星看作是战争,灾祸和死亡的代表,近乎妖星。无论出现在哪里,都没好事。
“心”是指中国传统天文二十八宿中的 ...
打造理想团队
在前一篇《优质管理的要素》发出后,有朋友评论:“愿望是美好的,现实是残酷的。执行力,创造力,合理的奖惩制度……一切都是浮云”。
那么我也套用一句流行语吧:“理想那样丰满,现实如此骨感,良辰美景,且行且珍惜。” :-)
前面的文章中提到,人是管理的核心。这次我们就如何打造团队来谈一点浅见。
理想的团队什么样?“敏捷”的理论中有个“自组织团队”的概念。关于自组织团队的定义、研究和讨论很多,比如 Peter Hundermark 的《如何领导一个自组织团队》(What Is Leading Self-Organising Teams All About?)。这篇论文的中文版也已在InfoQ发表,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一看。
如果一切条件都能满足,那么一个“自组织团队”就是理想的团队。不过现实情况往往受限或复杂,一个完全意义的“自组织团队”常常难以实现。
因此我想尝试跳出敏捷的框架,也撇开马斯洛的金字塔,用最直白的语言来谈谈我心中的理想团队。这样的团队大体有这些特质:高效、快乐、忠诚、富有创造力。当然,如果能达到或接近“自组织”就更好。
高效,是指战前能快速动员,战斗时生龙活虎,战后能迅速撤 ...
读史:白起作死,王翦封侯
作死正确姿势:得罪小人;嘲讽老板;可劲儿装逼。
秦国从孝公即位,商君变法以来,招贤纳士,不拘一格,聚集了一大票超一流人才。这里面,既有豪杰,也有奸贼,沽名钓誉之流也不少。白起和王翦自然属于高手之列,《千字文》中更有“起翦颇牧,用军最精”的评价,战国四大名将,秦国两个,赵国两个。而赵国,长平一战直接被白起打残了。
论才能,武安君白起居首,被誉为军神。但是勇武如白起,一心为大秦建功立业,最后却身败名裂被赐自尽。这又是为什么呢?
白起之死还得从长平之战说起。
我们知道,长平之战是秦国使反间计让赵王用赵括换下坚壁清野的廉颇,从而给秦军可乘之机,一举大破赵军。此后数十年赵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。
不过可能很多人并不清楚,献计之人并非白起,而是应侯范雎。如果不是范雎散布谣言说廉颇是缩头乌龟,秦军只怕赵括,可能王龁、白起还得跟老将廉颇僵持几年。
说起范雎,大家应该还记得上次我们讲春申君时候的故事。当时就是春申君伙同范雎说服秦王阻止白起一举消灭楚国。秦王要杀黄歇,也是范雎说情。这是个不折不扣的钻营投机分子。聪明是聪明的,但是一生只为自己的利益做事,并且睚眦必报。
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,一路势如破竹直到邯 ...
学记:沙里淘金
日前,上台大吕世浩老师的《史记》课,先不论对史记本身的学习先,印象最深的便是吕老师在课程中多次传达的学习和读书的态度。
其中,在课后讨论中,关于学习的态度,有人讲了个故事,徐复观见熊十力:
徐复观是“新儒家”代表人物之一。1943年,徐复观时任陆军少将,蒋介石的高级幕僚。
某次徐复观读到了熊十力独创的新儒家哲学体系“新唯识论”,敬佩之情油然而生,遂萌发了从师之意。于是试着给熊十力写信。几次书信往来,熊十力约徐复观来勉仁书院面谈。
徐复观第一次去见熊十力,请教该读点什么书,熊十力向他推荐了王夫之的《读通鉴论》。徐复观说这本书早已读过了。熊十力面露不悦之色,说你并没有读懂,应该再读。
过了一段时间,徐复观再见熊十力,报告《读通鉴论》已经读完。熊十力让他谈谈心得,徐复观就谈了许多对王夫之的批评。
熊十力还未听完就开始破口大骂:
你这个东西,怎么会读得进书!任何书的内容,都是有好的地方,也有坏的地方。你为什么不先看出他的好的地方,却专门去挑坏的;这样读书,就是读了百部千部,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?
读书是要先看出他的好处,再批评他的坏处,这才像吃东西一样,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。
譬如《读通 ...
读史:李园乱楚
后宫淫乱之事,想必群众喜闻乐见。
这次我们来说说春申君。
春申君原名黄歇,楚国江夏(湖北省东部)人。秦昭襄王派大军犯楚,楚王连都城都挪了还是扛不住,于是派遣黄歇出使秦国求和(前272年)。
当时军神白起已经一切就绪,只要顺势而下,楚国灭国就已经不远了。黄歇凭其出众的口才,成功说服秦王罢兵,阻止了白起出征。白起对此耿耿于怀,这是后话不表。
两国休兵后,楚国派遣黄歇和太子熊完入秦作为人质。顷襄王病重,秦昭襄王不肯放太子熊完回楚国。黄歇让太子乔装为车夫,随使臣逃回楚国。估计太子已经走远,才独自去见秦王。秦王大怒,要黄歇自杀,在范雎的劝说下才保住性命并释放回国。
春申君回国后没多久,顷襄王就病逝了。跟黄歇一起做过人质的太子熊完即位。考烈王元年(前262年),任命黄歇为令尹,封春申君,赐淮北十二县。
令尹是当时楚国最高官职,相当于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的“相”。楚国令尹由外姓人担任的,史上也就吴起,黄歇,李园几个人。可见其受器重的程度。一方面,黄歇的确在秦楚之争中表现出了过人的胆识、智慧和口才,另一方面,这也是考烈王的报恩之举。
春申君一生为楚国鞠躬尽瘁,权倾朝野,名望甚高。元朝大学士许衡甚至评价他 ...
30年前的鸡汤
之前有条泰国电信出品的视频,网上转得挺火。
大意是某穷苦孩子因为母亲卧病,在小饭馆偷东西。店主不仅没有责骂他,还给他装了碗菜汤让他带回家。小孩深受感动,奋发图强,成为一名名医。多年后在饭馆老板重病,女儿惆怅满腹之时医生施以援手,并以“当年的一碗菜汤”结清巨额医疗费。
泰国电信近几年经常出一些这样的催泪公益广告,制作方面水准不错,社会效应也挺好。然后刚刚提到的这个,不禁令人想到另一篇类似的故事(看过的可直接跳过引文):
#《满满一大杯牛奶》
一个出生贫苦的男孩,为了积攒学费而挨家挨户地推销产品。
这天傍晚,他奔走了一整天,又累又渴又饿。
他决定向一户人家讨口饭吃。 当一位天使般的姑娘打开大门时,他有点不知所措了。
他不好意思张口要饭,只求姑娘给他一口水喝。 姑娘看出了他的疲惫和饥饿,微笑着给了他满满一大杯牛奶。
男孩饥不择食地喝完牛奶,不好意思的说:“我应该付给您多少钱?”
姑娘仍旧微笑着对他说:“您不用付钱。妈妈经常教导我们:施以爱心,不图回报。”
泪水涌上男孩的眼眶,他轻轻地说;“那么,就请你接受我由衷的感谢吧!”
其实男孩本来是打算退学的,如今,他仿佛看到上帝在朝他点头微笑, ...
优质管理的要素
管理的目的,是解放,还是束缚?
看到过一篇管理方面的博文。作者将蒋伟良博士,丢出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《规范精细化管理,是企业死亡的开始》。
乍一看以为是标题党,但通篇读下来之后,可以感觉到作者其实是在强调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:“管理以人为本”。
作者的基本观点是,如果忽视人的创新力和活力,以及业务的实际需求,只是一味关注“管理”本身,是本末倒置的。基于此,蒋博士给出了他的十六字箴言:
聚焦客户、简化管理、活力创新,实现价值。
口号谁都会喊,如何执行才是关键。
我曾说,时间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不做刻意的时间管理,从而最终达到时间安排的自由,解放脑力。
管理的目的是解放标的物而不是束缚它。从这个角度,任何管理在这方面都是一致的。包括项目管理、团队管理。它们最终目的是解放生产力,最大化释放人的创造力,而不是用各种条条框框加以限制。
从这个角度,我相当同意,“KPI考核制度是一种罪恶”。
之前我还吐槽,现在国内中小学教育中,正是“KPI”毁掉了“灵魂的工程师”。老师们不再关注孩子们的人格养成,每个孩子天性中的特点,而只是在追求自己的考核目标。在这种体系下成长起来的孩子,会是怎样,可想而知。当然这是题外 ...
读史:荆轲与盖聂
燕丹善养士,志在报强嬴。招集百夫良,岁暮得荆卿。
君子死知己,提剑出燕京;素骥鸣广陌,慷慨送我行。
雄发指危冠,猛气冲长缨。饮饯易水上,四座列群英。
渐离击悲筑,宋意唱高声。萧萧哀风逝,淡淡寒波生。
商音更流涕,羽奏壮士惊。心知去不归,且有后世名。
登车何时顾,飞盖入秦庭。凌厉越万里,逶迤过千城。
图穷事自至,豪主正怔营。惜哉剑术疏,奇功遂不成。
其人虽已没,千载有余情。——陶渊明《咏荆轲》
表面看来,荆轲大概是最不成器,刺杀过程性价比最低的一位。弄死一堆义士,搞了很大阵仗,结果连刺杀目标一根毛都没有伤到。
真的是这样吗?古往今来,无数高人对荆轲刺秦做出过各种角度的论述,对荆轲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。这里就不再多说了,只给没时间看历史书的大家讲讲荆轲的故事。
说荆轲,有一个人不得不提:太子丹。
这个太子丹其实很令人无语。在秦国做了多年人质,回国后基本上就干了这么几件事:
羞辱田光,田光自杀
引诱樊於期,樊於期自杀
挤兑荆轲,荆轲赴死
惹恼秦王,最后自己被爹(燕王喜)干掉。
非常令人无语的一个人。而且从羞辱田光和挤兑荆轲两件事看来,怎么看都是个多疑、量小之人,毫无做大事 ...
如何处理项目计划时间与实际开发时间不符的情况
话题来自知乎问答“项目经理如何处理项目计划时间与实际开发时间不符的问题?”
我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可以被说服接受“三个月时间不够”的老板。然而现实是,大多数情况下,老板会说,小刘,这个项目我三个月之后就要,你看着办。
不要尝试硬碰硬地去推翻最后期限。
要么做,要么滚,老板不是在考察你的能力,而是,老板将他面临的最后期限,分解后将其中一部分任务交给你。这时,你实际上只有一个选择。有时候,也许不是老板,给出期限的可能是天气,是客户,是任何不可违抗的主观或客观因素。那么这时,我们要怎么做?
首先,按照通常的项目管理方法,分解工作包,列出关键路径,进行详细估算、风险预测。给出最可能的完成时间预测。呈交客户(老板)。
这一步完成后,很有可能会发现,实际预估时间与客户预期交付时间的差距,也许并没有最初想象的那么大,在这种情况下,做好风险控制,早期压缩进度(各种赶工,各种追加资源),后期确保质量,尽量保证如期交付。
于此同时,开始动员团队。
如果详细估算与期望交付时间仍有较大差异,与客户共同商讨,重新定义时间边界。用数据尝试与客户沟通,说明强行压缩进度可能会引入的风险及性价比。尝试推迟交付时间。如果在 ...
开发人员在没有开发项目的时候如何安排
这个话题最初来自知乎问答:http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20956457
以下是我当时的答案:
正好我思考过这个问题,就简单回答一下。
没看出提问者是什么背景,是基层开发人员,还是管理者。而这个问题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,是不大一样的。
首先,从开发者的角度来说,在我看来,除了合理安排工作频率之外,理论上是不应该有“无所事事”的时间的。对于个人职业发展而言,在没有项目任务时,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自我提升的机会。回顾技术路线,改进现有代码,整理代码库等等都是非常好的习惯。实在没有这些跟工作相关的事儿可做时,至少可以看看书,学习学习新知识什么的。这些因人而异,也涉及到不同人对于职业发展和个人提升的理解,就不多说。
我想更重要的是,从管理角度,怎么看待开发人员“没事可干”。
有不少管理者的思路,是生怕开发人员闲下来。即使没项目,也一定要找些事情让开发人员做。这有一定合理性,一方面,是因为会担心人员“闲极生事”,另一方面,我支付了工资,怎么能让你闲着?
我本人对这种思路不怎么认可。原因是,你出于打一枪就跑的目标,还是想把产品或者公司做大做强。如果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