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史:白起作死,王翦封侯
作死正确姿势:得罪小人;嘲讽老板;可劲儿装逼。
秦国从孝公即位,商君变法以来,招贤纳士,不拘一格,聚集了一大票超一流人才。这里面,既有豪杰,也有奸贼,沽名钓誉之流也不少。白起和王翦自然属于高手之列,《千字文》中更有“起翦颇牧,用军最精”的评价,战国四大名将,秦国两个,赵国两个。而赵国,长平一战直接被白起打残了。
论才能,武安君白起居首,被誉为军神。但是勇武如白起,一心为大秦建功立业,最后却身败名裂被赐自尽。这又是为什么呢?
白起之死
还得从长平之战说起。
我们知道,长平之战是秦国使反间计让赵王用赵括换下坚壁清野的廉颇,从而给秦军可乘之机,一举大破赵军。此后数十年赵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。
不过可能很多人并不清楚,献计之人并非白起,而是应侯范雎。如果不是范雎散布谣言说廉颇是缩头乌龟,秦军只怕赵括,可能王龁、白起还得跟老将廉颇僵持几年。
说起范雎,大家应该还记得上次我们讲春申君时候的故事。当时就是春申君伙同范雎说服秦王阻止白起一举消灭楚国。秦王要杀黄歇,也是范雎说情。这是个不折不扣的钻营投机分子。聪明是聪明的,但是一生只为自己的利益做事,并且睚眦必报。
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,一路势如破竹直到邯郸城下,赵国灭亡是分分钟的事情。这时,苏代出场。
苏代找到范雎,开始展现纵横家的能力。他问,武安君干掉了赵括,马上就要围攻邯郸了吧。范雎说是。苏代又问,应侯你跟武安君比,谁厉害,谁功劳大?范雎说当然是武安君啊。
苏代继续:赵国一灭,秦王就是霸主,武安君必定位列三公,应侯你到时能甘居其下吗?就算不甘心也没办法吧。不如我们让赵王割地,你去说服秦王罢兵。秦王不需要再打仗就能得大片土地,这功劳就全是应侯你的了。
苏代这主意正中范雎下怀,于是便去找秦王说事,秦王就开开心心收了六城,罢兵了。
白起攻楚时被阻止,伐赵又被阴一把。心中郁闷可想而知。自此范雎跟白起算是结下梁子。
数月后,秦王后悔了:为了几座城放弃一国实在不怎么划算。决定再次伐赵。当时白起在家生病,就由王陵带兵。王陵打了几个月没打下来倒是死伤不少。秦王急了,就想让病愈的白起代替王陵。武安君呢,这就开始了作死。
白起上奏说,这仗打不了:“邯郸实未易攻也。且诸侯救日至,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。今秦虽破长平军,而秦卒死者过半,国内空。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,赵应其内,诸侯攻其外,破秦军必矣。不可。”
白起说的其实很有道理,但是秦王下不来台啊。下令没用,秦王就让应侯去请。白起当然不会买范雎的帐,一路推辞,最后干脆又装病。
秦王没办法,就让王龁去换下王陵,又大半年还是打不下来。而且这时春申君和信陵君带着几十万大军攻秦救赵,秦军劳民伤财死伤惨重。白起这时跟人说,不听我的话,活该啊。(“秦不听臣计,今如何矣!”)
花样作死。
秦王听到白起的风凉话,大怒。强行要求武安君挂帅出征,白起坚持称病不受。应侯上门数次请他……武安君当然不会卖他面子。秦王恼火之极,于是免去武安君一切头衔封号,下令流放到阴密(今甘肃灵台县附近)。
当时不知道是不是白起真的生病,就没有立刻动身。秦王数次派人催促,后来直接派人押送白起立刻动身离开咸阳。这时应侯又来精准补刀:
“白起之迁,其意尚怏怏不服,有馀言。”
后面的事儿大家都知道了。使者追上押送白起的队伍,传了秦王口谕,呈上那把“巨阙”。这把剑白起很熟,因为它正是当年白起攻打楚国,在楚王宫发现后献给秦昭王的名剑。
白起此时胸中郁闷难以言说。想不通一片忠心,屡建奇功的自己为何落得如此田地。之前称病不出,真正原因是因为伐赵的时机非常不利,这一点秦王其实心里也是明白的。
在杜邮这个地方,白起持剑思索良久,终于醒悟。留下遗书一封,挥剑自刎。
報廉將軍書
武安君白起拜言。
廉將軍足下:
昔年長平一戰,將軍堅壁以待,無輕取之機。
應候用反間計,以馬服子代之,起方能盡破趙軍。挾勢直取邯鄲,趙亡矣。
奈何應候不以國事重,用蘇代計,言于王,止於割地。
成也應候,敗也應候。白起料敵合變,出奇無窮,聲震天下,然不能救患于應侯,致今日之禍。
我固當死。長平之戰,趙卒降者數十萬人,我詐而盡坑之,是足以死。
白起征戰無數,未逢敵手。及遇將軍,不能進之一步。未能與英雄疆場廝殺,實為平生之憾。
秦自白起身後二十年,當無力以伐趙。將軍可安享暮年。起先行,待將軍百年,地下再戰。
謹再拜。
这是武安君最终想明白了:一是得罪了范雎,二是杀人无算,足够死好几次啦。
王翦封侯
类似的情形,也曾发生在王翦身上。他的处理方式却比前辈武安君高明不少。
名将王翦,频阳东乡人(陕西蒲城到富平一带)。和白起一样,也是行伍出身,并没有显赫的家世。完全是靠军功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做到大将军,封武成候。他和两个儿子一起,为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征战大业。除了韩国,其它五国基本是全是被王翦父子灭掉的。尤其是亲手灭赵,灭楚,也算是替前辈白起接续了未竞的事业。
秦始皇二十三年(前224年),始皇帝嬴政计划伐楚。王翦认为,楚国国力强盛,纵深开阔,至少要六十万大军才能取胜。年轻将领李信则认为,楚国已是穷途末路,用兵二十万足够。
当时王翦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将,嬴政认为这是老头子年纪大了胆子小,不中用。于是就让李信、蒙恬率二十万攻楚。王翦就坡下驴,说自己的确是年老体衰,请陛下恩准告老归田,安心养病。始皇帝自然准了。
年轻气盛的李、蒙二将,起初势如破竹,兵分两路,深入楚国腹地。却没料到正中楚军诱敌深入之计。在城父(今安徽毫州东南)会师后,被尾随的项燕从后方偷袭,大破秦军,斩杀秦军七个都尉,让秦军吃到嬴政即位以来少有的败仗。
如果是武安君,这会儿大概要说:谁让你不听我话来?好在王翦不是武安君。
始皇大怒,同时意识到王翦的意见是正确的,楚国虽已末路,但是毕竟曾是第一大国,地广人众,死而不僵,绝不是轻易就能战胜的。于是轻车快马直奔频阳,亲赴王翦老宅登门道歉,请老将军再度出山:
“寡人以不用将军计,李信果辱秦军。今闻荆兵日进而西,将军虽病,独忍弃寡人乎!”
王翦先推辞了下,说自己年老体迈,难担大任,朝中青年俊杰不少,王上大可另选良才。始皇说这事儿非你不可,少废话就这么定了。
王翦说,我本事不行,一定要去的话,可非得六十万大军不可。始皇说你说怎样就怎样,全听你的。
于是老将重新披挂上马,率六十万大军出征。始皇亲自送行至灞上(古时军事要地,今西安东南,蓝田西,即“白鹿原”)。
这个时候,王翦提了一个要求:求大王赐良田宅院若干(“请美田宅园池甚众”)。始皇说呵呵,将军你还哭什么穷啊,你这么大功劳,回来各种封赏少不了你。王翦立刻怨念模式开启,说,为大王办事,有再大的军功,也封不了侯,我得给子孙后代留下点家业好混饭吃啊。万一我这一去不回,早点赏赐家人土地良田也好。
这里讲点背景。由于战国中期各国国君还都是以侯为号,故其爵制中没有侯爵,最高者称君。如四公子均被封君而未封侯。再如强秦关键人物商鞅也只是封为商君而不称商侯,其正式爵称则是大良造。直到惠王以后,秦国才出现侯爵。即便如此,统一六国之前封侯者都极少。秦王朝大量分封关内侯、伦侯和彻侯等侯爵,则是统一六国以后的事。
始皇帝听了王翦的抱怨后大笑,不过还是没当回事。打发将军上路了。然后王翦在行军路上,还派使臣五次上书请求赏赐,以至于连亲信部下都看不下去了:“将军之乞贷,亦已甚矣。”
这时王翦才对亲信说出真实用意:“夫秦王怚而不信人。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,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,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?”
看到这,顿觉跟王翦比起来,白起在处理职场政治方面,真是图样。王翦把老板的心态掌握的一清二楚。手握重兵的大将军,放在哪个朝代都是君主的心腹大患。表现得贪图点钱财土地,就是向君主表明自己毫无野心。老板对你放心了,就不会在关键时刻从后面捅刀子。
王翦不愧是老江湖,在始皇帝这样难对付的君主手下,仍然是游刃有余。也难怪秦始皇尊其为师了。当然,也正是因为这种明哲保身的态度,决定了王翦不可能像白起那样直言敢谏。这也是为什么司马迁对二人会有如下的评价:
“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”。白起料敌合变,出奇无穷,声震天下,然不能救患於应侯。王翦为秦将,夷六国,当是时,翦为宿将,始皇师之,然不能辅秦建德,固其根本,偷合取容,以至筊身。及孙王离为项羽所虏,不亦宜乎!彼各有所短也。
秦始皇二十三年,王翦破楚军,杀项燕,俘楚王负刍,楚灭。二十五年,秦统一天下,王翦功大,封武成候。
后记
白起的故事告诉我们三件事:
- 不要得罪上司
- 不要得罪小人
- 再牛也不要太装逼
武安君几乎把这三条犯了个遍。王翦就聪明太多:老子牛逼,但一定要装孙子。
这些放到现在的职场中也一样有意义。不过,是要明哲保身做个混日子的滑头,还是跟随本心做个风一样的汉子,就见仁见智了。
(另外,本文内容有个彩蛋,你看出来了吗?)
参考资料:
- 史记·白起王翦列传
- 百科·白起
- 百科·王翦